《閎議》訪談節目由《中國科學院院刊》與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聯合出品,通過采訪兩院院士及專家學者,深度探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各領域的發展前路。以客觀、精準的解讀,科學、前瞻的思考,為站在“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點上的中國發展破題解惑,為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貢獻智慧力量。崇論閎議,尋策問道。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迭代發展,與之伴生的科技倫理問題越來越受到科技界的關注。在我國建設科技強國的進程中,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發展的重要性愈發凸顯。如何提升我國的科技倫理治理能力?如何培養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在“三位一體”發展中,教育應該如何發揮支撐作用?在中國科學院學部成立70周年之際,《閎議》節目組專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學部第七屆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主任胡海巖。
加強科技倫理治理需做三件事
中國網:科技倫理治理作為科技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科技向善,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持續、健康、強勁動能的重要保障。隨著人工智能的蓬勃發展,對于新時期進一步完善科技倫理體系,提升科技倫理治理能力,強化科技倫理教育,您有哪些意見與建議?
胡海巖:科技倫理是開展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等活動需要遵循的價值理念和行為規范,是建成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保障。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們面臨過去從未想象到的挑戰。例如,最近幾個月出現的DeepSeek,既給我們帶來很多方便,也帶來不少堪憂。例如,在科學技術研究中,我們應該怎樣使用DeepSeek?尤其是在科技寫作方面,我認為必須受到科技倫理的制約教學場地。
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對科技倫理治理作出了頂層設計和系統部署,明確了科技倫理治理的基本模式、監管框架、制度體系,是我國科技治理方面的一個里程碑。我們下一步的工作,是要根據兩辦的文件精神,把幾件事情做好,實現科技創新和風險防范的統一。
第一件事情是治理能力的提升。科技倫理的治理,是一個多元化主體彼此協商、共同合作的過程。以DeepSeek為例,產品開發商的研發目標和價值取向,用戶的體驗感受和使用效果等,未必能完全一致。即使在用戶層面,學術共同體怎么看?學者個體怎么看?我認為是有差異的。作為大學教師,我非常擔心研究生用DeepSeek去完成論文寫作。但對研究生而言,則認為DeepSeek是提供方便的寫作工具。因此,我們的科技倫理治理能力需要進一步提升。大學、研究機構要有嚴格的科技倫理審查制度,許多工作需要細化。例如,對科技倫理的審查應該進入對崗位職責的考核、晉級的標準中。
第二件事情是科技倫理的教育。據我所知,在我國的醫學教育中,科技倫理教育已做到全覆蓋。但在其他類別的高共享會議室等教育中,比如理學、工學和農學中,未必覆蓋得很好。在研究性大學,可能覆蓋得好些,但在教學型大學,可能還鮮有這方面的教育。今天,隨著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即使在教學型大學,也正面臨科技倫理問題。此外,在科技倫理教育方面,我們還缺少足夠的教師。一是缺少能夠系統開設科技倫理教育課程的教師;二是缺少能夠把科技倫理嵌入到專業課中的教師。因此,我們需要全面加強科技倫理教育。
最后一件事情,是科技倫理治理的研究。近年來,在許多新興領域,都不斷有新技術出現,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例如,無人駕駛技術、自動翻譯技術、腦機接口技術等。如何把它們的發展、產品和市場規范好,值得大力研究。高校、研究所、企業應該搭建交流平臺,協同研究科技倫理治理中的新問題。
全球科技倫理治理的差異化格局
中國網:作為中國科學院學部第七屆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主任,您認為,中國科學院學部的科技倫理委員會在國家科技向善、科技倫理治理方面,應該起到什么樣的作用?
胡海巖: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承擔了科技倫理研究工作。我們每年都部署若干個科技倫理研究項目,并主辦一次科技倫理研討會。2024年,我們嘗試把國內研討會拓展為國際研討會,成效很好。當今中國科技發展已經與世界科技發展同步,我們面臨不少科技倫理問題,而其他國家的科學家也面臨類似問題。這次研討會,我們請了十多位國際著名的科技倫理研究學者,與國內的頂級學者在一起進行研討。在生命科學與醫學、人工智能等方面,形成了若干共識,甚至產生了共鳴。
當然,全球各國的經濟水平、科技水平差異巨大。科技倫理治理需要根據各國所處的發展階段來進行規范。因此,我們不僅要發出中國聲音,還要代表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更好地體現全球學術界的利益需求。
院士群體對國家科技發展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中國網:今年是中國科學院學部成立70周年,您能否介紹一下,中國科學院學部的院士們是如何挺膺擔當、推動我國科技進步發展的?
胡海巖:中國科學院學部成立之初,就凝聚了我國一批最優秀的科學家。我是從事力學研究的,談到這個話題,自然會想到學部成立之初創建我國力學事業的前輩科學家。
1955年學部成立時,著名力學家周培源先生、錢偉長先生、張維先生、錢令希先生成為首屆學部委員。不久,錢學森先生、郭永懷先生相繼回國,并在1957年增補為學部委員。這六位力學家身上所體現的科學家精神,對于我國力學界具有重要示范作用。
1956年,國家制定《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錢學森等六位力學家都參加了這項重要工作。我記得,數百位科學家們向國家建議了57項重要科學技術任務。其中,錢學森先生領導論證了第37項任務——噴氣和火箭技術,張維先生領導論證了第32項任務——大型土木水利建設。他們站在國家高度進行前瞻思考,制定的規劃經得起歷史檢驗,非常成功。此后,在“兩彈一星”“863計劃”和“973計劃”等重要歷史節點,中國科學院學部的科學家都起到了關鍵作用,為國家科技發展提出了富有前瞻性、戰略性的政策建議。
除了為國家科技發展獻計獻策,上述六位力學家在引領科技發展方面也起了關鍵作用。例如,在“兩彈一星”研究中,錢學森先生領導開創了我國的遠程火箭和導彈事業;郭永懷先生最初領導原子彈和導彈結合的工作,后來又參加第訪談一顆人造衛星的研制工作。他們帶領一批年輕人,在異常艱苦的條件創造了人間奇跡,成為“兩彈一星”的元勛。我想,這一個例子就能使我們感受到70年來院士群體對國家科技發展所起的重要引領作用。
遴選和培養優秀人才的三個關注點
中交流國網:面向未來,對于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培養一流科技領軍人才,您有哪些建議?您對年輕一代院士和科技工作者有怎樣的期許?
胡海巖:我去年起承擔學部的一個綜合咨詢項目,研究國防科技工業領軍人才的“三位一體”培養工作。這里的“三位一體”就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通過這項研究,我對青年學者成長有許多感受和期待。今天談兩個方面的期待:第一個方面是對學術共同體的期待,第二個方面是對年輕個體的期待。
在我國學術界,不可謂不重視優秀人才的培養。但通常說到優秀人才,就會談到各種各樣的人才計劃,也就是社會各界所說的“帽子”。久而久之,人們把“帽子”等同于人才,并形成了慣性思維。在這種慣性思維下,幾乎所有的瑜伽教室大學、研究所都競相攀比擁有“帽子”的人數。這導致我國學術界呈現全球罕見的層級化,在一定程度上誤導了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價值取向和前進方向,產生了許多急功近利的行為。我為這種發展態勢感到擔憂。
因此,學術共同體應該自上而下地進行反思和整治。例如,在遴選和培養優秀人才時,應該放棄從量化指標去考察青年學者,更加關注候選人的最重要貢獻,尤其是以下幾點:第一是否拓展了科技前沿;第二是否解決了重要難題;第三是否堅持從事基礎性工作;第四是否打通科技創新鏈條不暢中的薄弱環節。我認為,評價優秀人才重在看其做出的貢獻,而不應看其掌握的學術資源、擁有的學術獎勵。
我們距離建成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只剩十年的時間。我希望在這十年中,青年學者為建成世界科技強國做出不可替代的貢獻。因此,我對青年科技人員的期待有三點。教學第一是不忘初心,始終保持對科學研究的熱愛、對追求真理的執著,淡化對各種“帽子”的追求;第二,牢記使命,勇于創新,敢于在前沿領域開辟新方向,為國家的科技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第三,重視科技倫理,恪守學術規范,尊重知識產權,善于團結協作,共同攻克重大科學技術難題。
“三位一體”培養人才的教育責任
中國網:您在高校長期從事教育工作,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發展中,您認為教育應該如何發揮支撐作用?
胡海巖:“三位一體”就是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要相互促進,一體化發展。對高校來說,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計劃要有科學技術的前瞻性。不能是今天趕這個產品熱點,明天再換個技術熱點。對于高校教師,也要有前瞻性思維。通常,教師具有比學生更加豐富的閱歷,有責任從大空間范圍、長時間尺度來引導年輕人對未來的思考,引導他們跑好人生的“馬拉松”。這是教師的基本職責。
目前,高校人才培養與科技發展還有些脫節的地方,有些教學內容已經陳舊。即使對于數理化等基礎課程,雖然其內涵變化不大,但應用場景發生了巨大變化。如果基礎課教師不了解當代科技發展,則無法按照“三位一體”的要求去培養人才。
當然,在人才成長中,內因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教師要激勵青年學子樹立遠大志向。我剛才談到的幾位杰出力學家,在青年時代就樹立了學術報國的理想,并為之奮斗一生。我認為,從事科學技術研究猶如是一場馬拉松長跑。青年學者要摒棄“不能輸在起點上”的觀點,更不要拿出“跑百米”的力氣去爭“帽子”。這樣很難成為真正的人才,也很難做出經得起歷史考驗的學術成就。
打造世界一流的院士群體需做好幾件事
中國網:您對于未來10—20年學部的發展有怎樣的愿景?
胡海巖:再過25年,到新中國成立100周年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將得以實現。到那時,中國科學院學部,也就是我們的院士群體,應該是世界一流的院士群體。為了建設好這個群體,我認為要做好幾項工作。
第一,要落實好中央關于院士制度改革的要求,提升院士群體質量,維護院士稱號純潔性。尤其在院士遴選方面,要做到更加科學、更加公正。要把那些攻堅克難、解決重大問題、做出重大貢獻的候選人遴選出來。這是建設世界一流院士群體的前提。
第二,要更好發揮院士群體的表率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表率”,將是我們長期努力的方向。近年來,隨著年齡增長,我深切體會到“四個表率”中“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重要性。因此,要投入更多精力推進“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工作,率先垂范,培育全面超越自己的優秀青年人才。
第三,在加強科學道德建設方面,要根據形勢變化,做更加扎實和細致的工作。例如,在科技倫理研究方面,我們要直面新問題,組織跨多學科隊伍開展調查研究,提出前瞻性的政策建議。我們的研究成果要與世界科技界共享,要發出中國聲音。
(本期策劃:楊柳春、王振紅;編審:楊柳春、王振紅、王虔;編輯:王虔、武一男。出品:《中國科學院院刊》、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