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九宮格講座欲把昆明比家鄉”——老舍的昆明印象–文史–中國作家網

提起老舍,人們天然起首會想到“京味兒”。確切,老舍一向像留戀母親一樣留戀著家鄉北平。抗日戰鬥時代,老舍也自願分開家鄉,墮入流離失所之中。盡管這般,他組織引導“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以筆為槍,帶頭創作了310余篇抗戰主題文藝作品。他曾用“飛鳥與同黨”來描述作家與內陸的關系:“作家堵截了和內陸、國民的聯絡接觸,就像空中的飛鳥斬斷了雙翅。真正的作家,不是以文混飯吃,小我的前程是和內陸的命運血肉相連的。”

不年夜為人追蹤關心的是,老舍已經一度訪問昆明。本年正值老舍師長教師生日125周年,我們無妨靜靜撥動汗青的時針,回到抗戰時代的云南,在翠湖邊立足散步,回看老舍與昆明的故事,以此來留念這位獨具特點的國民藝術家。

老舍(左)與羅常培 材料圖片

老舍與云南的淵源

在1941年的此次滇行之前,老舍從未踏足云南。固然已在重慶任務生涯了近3年之久,但對于同為抗戰年夜后方的昆明,老舍卻仍沒什么概念,正如他自己在東北聯年夜報告時所坦言:“我沒有到昆明以前,只了解北京是一個年夜城,昆明大要是一個荒漠的野地,不知到了昆明以后,昆明也是如許好……”

盡管老舍之前從未和云南產生過交集,但假如我們回溯老舍的生長經過的事況,并聯合其相干作品,不難發明老舍,或許說老舍的家族,與云南有著一些淵源:“聽說,我的曾祖母隨著一位滿族年夜員到過云南等遠遠的處所……我的曾祖母的義務大要是扶持著年夜員的夫人上轎下轎,并給夫人裝煙倒茶。在我們家里,對曾祖母的這些義務都不年夜提起,而只記得我們的屋子是她購買的。”(老舍《正紅旗下》)“有一天劉年夜叔偶爾的來了。我說‘偶爾的’,由於他不常來看我們。他是個極富的人,盡管貳心中并無貧富之別,可是他的財富使他整天不得閑,簡直沒有功夫來看窮伴侶。一進門,他看見了我。‘孩子幾歲了?上學沒有?’……劉年夜叔頓時決議:‘今天早上我來,帶他上學,學錢、冊本,年夜姐你都不用管!’我的心跳起多高,誰了解上學是怎么一回事呢!”(老舍《宗月巨匠》)

對古代文學稍有清楚的讀者們想必了解,老舍的家道比擬清貧,他身為旗兵的父親,在八國聯軍攻擊北京城時戰逝世,一歲失怙的老舍,在日后可以或許接收完全的基本教導,并出國留學,甚至后來獲得這般高的文學成績,這與上文中“劉年夜叔”,即平易近國有名的“宗月巨匠”劉壽綿的贊助和幫扶親密相干。是以老舍曾感嘆:“沒有他,我也許一輩子也不會進學唸書……”

而上文中說起的那位“滿族年夜員”,恰是劉壽綿的祖父,老舍的曾祖母舒馬氏曾作為仆人,陪伴劉家赴滇走頓時任。家道貧苦的老舍早年取得劉家輔助,非論是由於“劉家人竟然一向沒忘了這份情”,仍是由於“只理解花錢而不了解盤算”的宗月巨匠的善心;至多可以說,老舍的曾祖母為后人購買下的這座屋子,是灌注著白叟家昔時遠赴“偏僻山國”辛苦心血的。

那么當老舍行將踏上這座曾祖母涉足過的紅土高原時,腦海中又能否會回憶起這些“云南”情結呢?

約請老舍到東北聯年夜報告的函

老舍赴昆明的啟事

抗戰周全迸發后的第二年,由北年夜、清華、南開三校構成的姑且年夜學“落戶”昆明,于1938年4月正式改名為東北結合年夜學,就此開啟了這座戰時有名高級學府長久而又光輝的8年事月。原清華年夜黌舍長梅貽琦和北京年夜學秘書長鄭天挺,作為東北聯年夜常委及總務長,時常由昆明赴重慶打點校務。

1941年6月,東北聯年夜中文系傳授羅常培陪伴梅貽琦、鄭天挺等人赴渝處置校務。作為老舍的小學同窗與多大哥友,羅常培牽頭,聯年夜一行人造訪了此時正在“文協”(即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任上焦頭爛額、暗澹運營的老舍,并收回了約請。從1941年6月28日《中心日報》頒發的老舍致孫伏園的一封信來看,“前者東北聯年夜梅、鄭、羅三公來渝公干,力約赴昆明歇息一月,就便作暑期報告”,同月16日的《新華日報》也刊發新聞《老舍將赴昆講學》,稱老舍將于20日同梅氏同返昆明。

經羅常培的先容,梅貽琦和老舍也交上了伴侶,并非常接待老舍來昆明“放松”一下。據羅常培《老舍在云南》記錄:“我們很信服他(老舍)自力不倚的人格,很同情他苦心支撐‘文協’的精力。不外,在暑熱郁蒸的陪都天氣底下,生怕他太悶得慌,很想約他到昆明來透通風,換換氣,哪怕是一兩月的短期呢,不是也可以把這難熬的炎天躲曩昔了嗎?我們三人里,梅師長教師對于這個新交的伴侶同情心更豐盛,他并且說:‘我們約舒師長教師走一趟,不單對他好,對文藝界也好!’”不丟臉出,羅、梅等人約請老舍赴昆明的緣由,應當仍是私家感情年夜于公事需求,讓老舍“通風、換氣”為主,而作“暑期報告”等事為輔。

另一方面,老舍此時的安康情形和身材狀況,也簡直需求一次“放松”。自抗戰周全迸發以來,老舍底本優裕平穩的寫作、生涯遭遇了極年夜的損壞,一路流離失所離開年夜后方的山城重慶,從事文協沉重的任務,停止抗戰宣揚。為此老舍不只就義了本身的興趣、時光與力量,還年夜年夜地傷害損失了本身的安康。乃至梅貽琦曾如許記敘會見時對老舍的印象:“病得不輕、面色黑瘦、精力狀況欠安”。對本身的身材情況,老舍也甦醒地覺得“不妙”:“二十九年冬,因趕寫《體面題目》腳本,我開端患頭暈。生涯苦了,養分缺乏,又加上愛喝兩杯酒,遂患貧血。貧血趕上盡力任務,就害頭暈——一垂頭就天旋地轉,只好靜臥……”

實在不惟老舍,在物力維艱的抗戰時代,很多文藝任務者的景況都相當凄慘,“鄉土小說”的代表作家王魯彥在桂林病逝,家人卻連棺材也買不起;戲劇家洪深竟因有力保持生計而全家他殺,幸而得逞……就連來探望老舍的以梅、羅等為代表的東北聯年夜傳授們,在昆明的日子異樣拮據,由于沿海省份簡直所有的失守以及滇越鐵路的中止(1941年日軍已占領越南)等緣由,1941年的昆明亦飽受通脹之苦。“1939年6月價值100元的貨色,兩年后漲到600元”,不用說聯年夜的先生、傳授們,就連堂堂東北結合年夜黌舍長梅貽琦的夫人,都沿路擺攤,賣“定勝糕”來補助家用。

此時重慶的城市周遭的狀況也不甚幻想,作為戰時中國的政治中間,日軍對重慶的轟炸尤其猖獗,就在梅、羅到訪之際,重慶方才產生了仁至義盡的“六五”年夜地道慘案,1941年8月10日至13日,重慶更是處于“九十六小時警報不斷”的狀況,有時人們不得不持續好幾天躲在防空泛內十幾個小時。這在老舍致孫伏園的信中有所說起:“城中連遭轟炸,你吃驚否?甚念!……一彈適中洞旁,煙與火光同進……”“(警報)解除后,面擔被關,餅展人滿……致很久不得進食,若在晚間,即空肚寢息,以滅惡夢……”這般看來,重慶連遭轟炸的蹩腳景況,加之夏季的暑熱將至,能夠也是老舍離渝赴滇的原因之一。

別的頗值得留意的是,重慶生涯時代,老舍在文協主席這個地位上坐得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安適。在業內老舍師長教師是出了名的“大好人緣”,梁實秋就曾評價老舍“看待誰都是一樣的和氣親熱、居心刻薄”,胡風也說“組織文協,他是念頭純真的最熱情的一個”。但是作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年夜當家”,光當“老大好人”可不敷,置身于那時奧妙復雜的政治周遭的狀況,整天面臨各類紛爭的老舍,顯然有些力有未逮。

老舍曾在《八方風雨》中如是描述本身的文協生涯:“處事很艱苦,只需我們動一動,外邊就有謊言,常常還遭遇了衝擊,我們可是不悲觀,也不埋怨。我們諸事謹嚴,處處留心,為了抗戰,我們情願忍耐一切的冤枉。”

本身的安康狀態欠安,重慶也一直在轟炸陰云的覆蓋之下,文協任務方面又壓力重重……于情于理,此次昆明之行都當卻之不恭,但老舍又“害臊”了,不知是出于安心不下文協事務仍是其他考量,8月,老舍致信梅、羅,意欲撤消昆明之行,聲言“暑期已過,(報告)應當終止,請人報告的事,在東北聯年夜仍是創舉,自慚淺學不敢作開例的人……”如此。

但是面臨老舍的“變卦”,梅、羅等人并未廢棄,據《梅貽琦日誌》和羅常培的《老舍在云南》記錄,8月21日“飯時與談,再約其(老舍)與羅同來昆明”,“我們幾小我聯名給他往了一封信,又由顧一樵師長教師親身送到陳家橋……”終于,在聯年夜伴侶們的“硬拉”之下,老舍于8月26日,與羅常培一同飛抵昆明,得以首度踏上云南的地盤。

東北聯年夜宿舍一角 材料圖片

“城”的熏陶

依據老舍的說法,“昆明的氣象好”和“有很多老友”是最值得稱道的,也是他昆明一行印象最深入的兩點。

一是“昆明的氣象好”。地處亞寒帶低緯度高原的昆明,天氣溫順,晴雨清楚,夏無盛暑,冬無酷寒,一年四時花枝不竭、綠樹長青……聽說明朝狀元楊慎在被貶云南的時辰,寫下了“氣象常如二三月,花枝不竭四時春”的詩句,昆明也是以而得名“春城”,并廣為傳播。

除卻自己優勝的天然天氣前提,昆明的氣象之所以讓老舍這般傾慕,能夠跟昆明和北平在城市氣氛、周遭的狀況上的某些類似性有關。冰心就回想道:“愛好北平的人,總說昆明像北平,簡直地,昆明是像北平。第一件,昆明那一片湛藍的天,年齡的太陽,光煦地曬到臉上,使人感到到故都的暖和。近日樓一帶就很像前門,鬧哄哄的人來人往。”

就連東北聯年夜預備從長沙遷至昆明時,也曾有先生在壁報上寫出“須知年夜不雅樓不是排云殿,昆明湖不在頤和園”的文字,其本意雖是警示大師不要在救亡圖存的抗戰時代迷戀四時如春的后方昆明,但也正面反應出時人把昆明與北平比擬較,并默許二者之間的某些類似之處。

而就筆者曾在北京、昆明兩地進修、生涯的小我經過的事況來看,二者在天氣風采、城市氣氛等方面簡直有頗多類似之處。澄澈的藍天,干爽的空氣,明晃晃的陽光展滿年夜地每個角落,閉上眼,頭頂仿佛有隱約鴿哨會議室出租飛過……常常值此,總會念起在北京西郊肄業的4年時間,尤其當風卷動落葉,也卷起心底“故都的秋”的各種懷想。

在老舍回想此次云南之行的《滇行短記》中,便有多處對昆明與北平的比擬——

昆明的建筑最似北平,固然樓房比北平多,可是墻壁的堅厚,椽柱的雕飾,都似“京派”。

花木則遠勝北平。北平講求蒔花,但炎天日光過烈,冬天風雪極冷,不易把花養好。昆明長年如春,即便不特別扶植,仍是處處有花。北平多樹,但日久不雨,則葉色如灰,令人不快。昆明的樹多且綠,並且樹上時有松鼠跳動!進眼濃綠,使人心靜,我不時立在樓上了望,老感到昆明靜秀可喜;實在呢,街上的車馬并不比別處少。

至于山川,北平也得無愧色,這里,四面是山,滇池五百里——北平的昆明湖才多么一點點呀!

作為土生土長北平人的老舍,在闊別故鄉多年后,可以或許以一種“度假”式的放松心態離開帶有家鄉“影子”的昆明,想必是心境愉悅的吧。

昆明翠湖公園碧漪亭舊影 材料圖片

“人”的安慰

老舍在《八方風雨》中曾說:“我很愛好成都,由於它有很多處所像北平。”說成都和昆明都像北平,這并非老舍的自相牴觸,假想一個為抗戰所累,四處流浪、故園難返的人,不免會將本身托身的城市與家鄉作比,以追求一點依靠,聊慰思鄉之情。昆明所賜與老舍的美妙心情,除卻“城”的熏陶外,“每小我都跑了幾千里路”“此刻年夜大都是在昆明”的老舍北平“伴侶圈”也起到了相當年夜的助力。

1941年8月26日,老舍在羅常培的陪伴下飛抵昆明,下榻在青云街靛花巷三號。

靛花巷,就在丁字坡下首南側,鄰接翠湖,兩三分鐘就可走到水邊,據傳平易近國初期有位人稱“王靛花”的老板在此操漿染業,從而得名,雖是條“兩三人家的冷巷,又狹又臟”,但在老舍眼里,“巷名的雅美,令人欲忘其陋”。

按此刻的地輿地位來看,靛花巷四周的“文明氣味”非常濃重,其間隔異樣緊鄰翠湖的云南年夜學相當之近,僅百米之遠,而爬上丁字坡,沿北門街向北步行約非常鐘,就離開了有名的一二一年夜街(為留念“一二·一活動”,1995年這條原環城北路西段的馬路改名為此),路口的右手是云南平易近年夜附中,作為老平易近年夜的校址地點,沿街聳立的校門復刻了講座場地昔時由梁思成design的老校門的樣子,而在路口左轉,行經一段間隔,就離開云南師范年夜學,即原東北聯年夜的地點地。

假如我們把時光推回老舍“昆明之行”的阿誰年月,會發明靛花巷更是名副實在的“文明中間”,別看不外是一條20多米、只要4個門牌的淺巷,在抗戰初期,這里卻先后進駐過中心研討院汗青說話研討所和北年夜理科研討所。1938年春,史語所自南京經過長沙、桂林一路輾轉來昆明,初駐拓東路,旋即搬家至此。分辨任汗青、說話兩部主任的陳寅恪和趙元任,也伴隨進住小院,小小的靛花巷,竟包容了半個清華研討院的研討聲勢。而棲身于此的陳寅恪還傳播有一件趣事:自1938年“九二八轟炸”起,至1941年底飛虎隊陸續進駐云南,其間日軍對昆明的轟炸尤為猖狂,是以靛花巷的住戶們時常要留意“跑警報”。作為鄰人的傅斯年讓人在樓前挖了一個年夜土坑,上蓋木板以做防空之用,陳寅恪的目力欠好,那時又住舞蹈教室在3樓,舉動極端未便,是以只需警報一響,傅斯年便搖擺著胖胖的身子直奔3樓,扶持陳傳授下樓,送進“防空泛”。又聽說該“洞”排水不暢,往往水深盈尺,而陳寅恪要連人帶椅坐在水里,一向比及警報解除,對此他還作過一副春聯:“聞機而坐,進土為安。”史語地點一年后搬往昆明北郊,北年夜理科研討所隨之遷進靛花巷3號,老舍在東北聯年夜的一班老友如羅常培、鄭天挺等也隨之進駐,是以老舍也瓜熟蒂落地住進了靛花巷3號院。

假如說史語所時代的靛花巷算是半個清華研討院的話,那么跟著老舍的到來,此時的靛花巷倒真像個“文藝之家”了,一時光來訪的文壇名人川流不息:聞一多、朱自清、沈從文、楊振聲等,都曾是3號院的常客。固然當“靛花巷的學者們用功時”,老舍老是謙遜地“不敢多打攪”家驊師長教師(袁家驊),“搭訕著出來喝一碗茶就趕忙告退”,和毅生師長教師(鄭天挺)也是“不敢和他談汗青,只能說些笑話”,要不就索性“老鼠似的躲在一個小角落里唸書或瞌睡”。但在流浪寥落的抗戰時代,可以或許離開重慶潮熱、令人梗塞的嚴重空氣,覓得這般寧靜的小小院落,與新朋故人故交們歡聚一堂,此時的靛花巷3號真不啻“世外桃源”了。更況且“等他們分開書本的時辰,我(老舍)也就隨著‘活潑’起來”。在閑暇的時光里,老舍和伴侶們一路品茗聊天、聚首小酌,在夜宴停止后,伴著三五老友,不疾不徐地沿著湖岸散步,昆明夏夜舒爽的晚風,吹拂在微醺發燒的臉上。月色明朗,微漪滿湖,“昆明很靜,這里最靜;月明之夕,到此,誰仿佛都不愿作聲。”

而經由過程梳理羅、舒二人的關系,我們更能發明老舍“活潑”的一面。起首,羅常培可謂是老舍不折不扣的“發小”。二人都生于1899年的北京,同為滿族,仍是小學同學兼中學同班同窗,老舍曾回想二人的童年時間:“下戰書下學后,我們常常一同到小茶館往聽評講《小五義》或《施公案》。出錢老是他(羅常培)替我付。我家里窮,我的手里沒有零錢。”在老舍的小說創作中,也能發明羅氏的“進場”。老舍的短篇小說《歪毛兒》中,主人公“歪毛兒”的原型恰是羅常培。《歪毛兒》中有關小仁祿(即歪毛兒)的描述:“他的臉正像年畫上的白娃娃的,固然沒有那么胖。單眼皮,小圓鼻子,秀氣都雅。一跑,倆歪毛擺佈開弓的敲著臉蛋,像個貨郎鼓兒。青嫩頭皮,剪髮之后,誰也想輕敲他三下——剪髮打三光。就是稍打重了些,他也不急。”小說中的“歪毛兒”,活脫脫一個兒時的羅常培,羅氏自己也在回想文章中風趣地“認可”此事:“由於直到此刻我還沒窮得擺地攤賣破書,所以那篇(《歪毛兒》)后半所寫的是別的一小我物型。”可以說,在老舍的昆明“伴侶圈”中,情感最為深摯、最“鐵”的伴侶應當非羅常培莫屬。

雜亂動蕩的戰亂年月,可以或許在安靜的春城“異鄉遇故知”,對一個闊別故鄉、身心俱疲的人來說是一份多年夜的快活與欣喜!無怪乎老舍在《滇行短記》的開首即寫道:“老伴侶在久別之后相遇,談些小時辰的工作,都快樂得要落淚。”而據羅常培回想,在他們一路夜游翠湖時,老舍竟高興得像個小孩,又蹦,又笑,又鬧,還大聲年夜叫……

一方面由于老舍文協“年夜當家”及文壇巨頭的成分,另一方面老舍與生俱來的風趣氣質、隨和特性,加之一口隧道的北說書,舞蹈場地使他在昆明所到之處備受接待,“老伴侶對他非分特別熱忱,新交的也一見如故”。聽說,有一晚,羅常培約請老舍到五西嶽喝咖啡,老舍興趣很高,在咖啡店里俏皮地說起了“河北南部土語”,如將“報告”說成“賈亞”,引得伴侶們哈哈年夜笑。世人被他的幽默所沾染,也掉臂傳授、學者的文雅,競相模擬,店里佈滿了南腔北協調歡聲笑語,連咖啡店的接待也被逗笑。高興之余,老舍還把在昆明的老伴侶們,分辨冠以“嫻靜公”“文鬧公”“文莊公”等雅號……

由于空襲的緣故,底本位于城內的諸多文明場合紛紜外遷,北年夜理科研討所也搬至城北郊的龍泉村。而在停止了城內的幾場報告后,老舍也離開龍泉村,并由於羅常培忽然患病未便伴游,只好勾留于此,“在昆明兩個月,多半住在鄉間”。所幸“大好人緣”的老舍又結識了一幫新伴侶,并一路體驗鄉野品格、游覽四周勝景:和馮友蘭同游黑龍潭,與查阜西逛年夜不雅樓。固然昆明城郊的日子絕對不那么豐盛多彩,但城外古樸清幽的天然名勝,以及“遺世自力”的鄉居生涯照舊令老舍沉醉——“早晨,山坡下的村莊都橫著一些輕霧;驢馬帶著銅鈴,順著綠堤,由城內回籍。”“相當年夜的一個院子,平房五六間。順著墻,叢叢綠竹。竹前,老梅兩株,瘦硬的枝子伸到窗前。巨杏一株,陰遮半院。綠陰下,一案數椅,彭師長教師(彭祉卿)撫琴,查師長教師(查阜西)吹簫;然后,查師長教師合奏年夜琴。在這里,大師簡直忘了一切人世上的煩心傷腦!”

這時代更令老舍非分特別欣喜的是文學創作上的收獲:“腳本(寫作于昆明的《年夜地龍蛇》)寫完,本年是我小我的不利年。春初即患頭暈,一向到夏日,簡直連一個字也沒有寫。沒想到,在昆明兩月,1對1教學倒能寫成這一點工具——黑白是另一題目,能動筆老是件可喜的事。”

1941年11月10日,老舍終于“戀戀不舍”地分開了昆明。由于空襲和時光的關系,老舍臨走前還“心心念念”著此行的兩年夜遺憾:一是沒當作滇戲,二是沒往成呈貢。

抗戰時代,各地來昆明的人數不堪數,保存際遇、小我心態更是千差萬別。而這短短的3個月的生涯,卻使昆明成了老舍心中難以忘記的處所。

(作者:遲錦航,系冶金產業出書社編纂)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