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新办查包養網站就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举行吹风会_中国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4年3月5日(星期二)上午11时30分举行吹风会,《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并答记者问。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 陈文俊:

女士们、先生们,中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国务院新闻办吹风会。今天我们很高兴地邀请到《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先生出席吹风会,为大家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下面先请黄守宏先生作介绍。

2024-03-05 11:34:29

《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 黄守宏: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中午好。很高兴和大家见面,介绍《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的相关情况。

大家知道,去年是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的开局之年,今年我们迎来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过去一年的工作怎么样、怎么看?今年又定下什么新目标、打算怎么干、发展前景如何等,这些问题不仅中国老百姓关心,国际社会也广泛关注。今天上午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去年的工作进行了回顾,对今年的工作做出了部署,阐明了施政方略,回应了各方关切。

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这为我们《报告》起草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李强总理主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起草工作,先后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务院全体会议进行讨论,也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和修改《报告》,研究制定相关政策。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遵循《政府工作报告》的惯例,大家知道《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政府施政的纲领性文件是有一定规范的,所以今年的《报告》既遵从这个规范,同时也有一些新的特点,这些特点可以从很多方面来概括,我个人理解,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报告》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所谓上接天线,是《报告》把准政治定位,全面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这可以说是今年《报告》最突出的特点、最重要的特点。大家知道,本届政府去年履职之初就明确提出,要当好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今年开始起草《政府工作报告》的时候,李强总理就明确提出要求,《报告》必须不折不扣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今年《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去年工作的回顾和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预期目标、宏观政策取向、重点工作任务等,都是按照总书记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起草的。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了十项重点工作任务,有九项是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讲话中部署的重点任务。同时,考虑到科技、教育、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地位,考虑到党的二十大把“科技、教育、人才”单列一章,所以《政府工作报告》增加了一条“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同时《政府工作报告》根据惯例,增加了文化、社会治理、政府自身建设、民族宗教侨务、国防和军队建设、港澳、对台、外交等方面内容,这些内容也是按照党中央相关精神起草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党中央又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比如说中央深改委会议、中央财经委会议等,这些会议上也都制定了一些重大举措,每次会后起草组都及时学习领会,在《报告》中予以体现。所以《报告》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各方面都一致认为,今年的《报告》切实做到了“三个充分体现”,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体现了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

2024-03-05 11:42:21

黄守宏:

所谓“下接地气”,就是《报告》把准社会脉搏,充分反映了民心民意、回应了各方面,特别是基层、群众、企业的关切,各项政策和举措符合实际、贴近群众、贴近企业。怎么做到这一点呢?就是广泛听取意见。广泛听取意见,不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这样做了,我们党的重要文件、重要政策也都是这样做的。因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制定政策、制定文件提出了明确要求,就是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总书记身体力行,在这方面做出了表率。比如为准备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一系列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多次到各地考察调研,深入进行研究。这一点大家从过去的新闻报道中、从电视镜头上都可以看到,总书记深入到工厂车间、田间地头,与基层干部群众老百姓话家常、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总书记这种倾听民意、感知民情、体察民生的做法也为我们树立了标杆。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的本身就是集思广益的结果,起草好《政府工作报告》,贯彻好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更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

2024-03-05 11:43:08

黄守宏:

在起草和修改《政府工作报告》过程中,李强总理多次去基层调研,多次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包括召开了三场座谈会,一场是专家、企业家、教科文卫领域代表的座谈会,一场是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代表座谈会,还去地方召开了由部分省、市、县、乡、村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当面听取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国务院其他领导也以多种方式听取意见和建议。

在起草《政府工作报告》过程中,起草组充分听取了各地区、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报告》稿形成的基础就是各地区各部门提出的工作意见和建议。稿子形成后又印发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征求意见,今年发出4000多份,从中梳理出1100多条意见建议。社会各界对《政府工作报告》起草高度关注,通过各种方式提出了大量建议。其中,很多的新闻媒体、网络平台、微博、论坛等也都整理了网民的意见。比如,中国政府网今年联合29家网络媒体平台开展了“@国务院 我为政府工作报告提建议”的建言献策活动。截至昨天,累计收到网民间建言超过160万条,比去年增长82%。中国政府网从中精选出1150条有代表性的建言转给起草组,他们做了初步梳理,转给我们的这些意见建议每次都是厚厚的一大本,里面的内容很翔实,有理由、建议,甚至有网民还提出了政策建议的可行性分析、出台时机等,想得非常周全。在留言的网民中,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最大的82岁、最小的留言网民12岁。有网民对政府工作报告广泛听取意见予以了肯定,有网民说“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让政府工作报告更接地气、更有底气、更有生趣”。

在征集活动中,还收到了来自40多个国家的网友建言,包括投资人、经济学家、教师、医生等,他们对在中国投资兴业、签证办理、到中国旅游购物等提出了意见建议。从今年来看,外国网友的国家数量和网友数量比前些年大幅增长,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际上越来越多人关心中国、看好中国、愿意与中国合作、与中国人民同行。

总体来看,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议的人数众多,光中国政府网就有160万人提出建议,还有其他媒体搞的活动也有几百万,所以数量是巨大的,涵盖了各个职业和年龄段人群,具有广泛代表性。

直接参与《政府工作报告》修改的,大体算下来有一万人。这里包括前面讲的4000多位地方和部门负责人,还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还有其他方面人士。

2024-03-05 11:46:39

黄守宏:

对于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包括网民建言,我们都是逐条研究,看能不能吸纳,哪些能吸纳,哪些能全面吸纳,哪些能部分吸纳。在这些建言建议中,哪怕这条意见不能整条接受,但是其中有没有合理的成份,有没有工作层面的线索和指引,我们逐条研究反复斟酌讨论,按照能吸收尽量吸收的原则提出起草组的建议,按程序报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后写入《报告》。今后几天,我们还要根据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继续进行修改。

第二,《报告》上下贯通、融为一体。《报告》把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把社会各方的诉求、意见建议结合起来、统一起来,转化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具体的任务书、施工图和政策清单。大家知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的是总基调、大盘子、大政策,企业和群众提出的是具体愿望和诉求,这些都需要细化实化为可操作、可落地的具体政策和工作举措。《报告》经过几上几下反复研究论证,形成了一个个具体的工作任务、一项项具体的政策举措,这样就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企业、群众的愿望诉求有机统一起来。

由于《政府工作报告》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表述的内容很多,但篇幅又有限,所以我们在尽可能精简文字的同时,每句话要反复推敲修改,尽可能用最简短的语言表达更丰富的内容和含义。在做好这个工作的同时,按照李强总理的要求,今年我们特别注意加强了《政府工作报告》和计划报告、预算报告的统筹衔接。《政府工作报告》主要是讲重点、讲概要。《政府工作报告》现在1.69万字。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就是要讲具体、讲详实。现在计划报告有5.89万字,预算报告1.95万字。从篇幅上就可以看到,三个报告相互补充,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所以大家在看《政府工作报告》的时候,同时要结合看计划报告、预算报告,这样就会对今年政府总体工作安排有个全面把握和理解。

第三,《报告》实事求是、务实平实。有的记者朋友在现场听了李强总理所作的《报告》,可能对这一点印象很深刻。今年《报告》遵循报告的文体规范,力求平时朴素,尽可能做到言之有物。讲去年的成绩,注重用事实和数据说话,不作渲染;讲去年工作突出年度特色特点,也没有面面俱到。部署今年工作着重讲新安排、新举措,对需要持续推进的重要工作、需要持续实施的重大战略,尽可能做了精炼概括;安排各项政策和工作举措时注重讲干货,大家最感兴趣的、最关心的就是报告有没有干货。报告力求针对性强,提出的政策举措有用管用,真正以实招、硬招、暖招回应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关切。语言表达上尽可能通俗简洁,让老百姓能听得懂,能理解。

2024-03-05 11:52:43

黄守宏:

前面介绍了《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的相关情况和特点。最近我看到一些国际上的报道,经常有些人感到很疑惑的是,同样面临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各种风险挑战,很多国家经常出现政府提出的发展目标实现情况不及预期或者差得比较远,他们就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年中国制定的目标、提出的任务总是能够完成,中国的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不断创造新的辉煌。这里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制定发展目标、提出重要政策,我们走的是群众路线,发扬的是民主,寻求的是最大公约数,所以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民意基础,而不是少数人在那里闭门造车,反映的也不是少数人的意愿、诉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充分体现了党心民心交融,政声民意共鸣,也充分反映了全国人民的意志、愿望和要求。相信经过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后,一定会变成全国人民的共同遵循和自觉行动,一定能凝聚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提出的目标任务也一定能够完成。中国有句话大家耳熟能详,就是人心齐、泰山移。

《政府工作报告》全面系统、内容丰富,理解《报告》要把握好其中的主旨要义。我个人体会,《报告》的灵魂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报告》的“纲”与“要”就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贯穿《报告》的主脉络就是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整篇《报告》都是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展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握好蕴含其中的改革、开放、创新这个大逻辑和保障改善民生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

限于时间,我就简要给各位介绍上述情况,下面我愿就《报告》的起草工作与各位进行交流。谢谢。

2024-03-05 12:00:02

陈文俊:

谢谢黄主任,下面欢迎各位提问,提问前请通报自己所在的新闻单位。

2024-03-05 12:04:32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回顾了去年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对于这份成绩单您怎么看?《报告》在回顾去年总结成绩的时候,经常用到“来之不易”的表述,在您看来去年的不易有什么样的不同,是怎么克服的?谢谢。

2024-03-05 12:21:47

黄守宏:

过去一年已经过去,大家都是一起走过来的,对去年的成绩、成就怎么看,见仁见智。总体来讲,我认为去年的成绩单是一份可圈可点、沉甸甸的成绩单,是一份既有显绩又有潜绩的包養網成绩单,是一份既有物质财富也有精神财富的成绩单。

大家可以从这份成绩单中看到,有外在的、有形的、看得见的、可用数据来衡量的成就。比如,我们的经济总量超过126万亿元,经济增速达到5.2%等等。这些成绩我们可以进行横向比、纵向比来把握,从纵向比,与我们过去比,5.2%的增速比上年加快了2.2个百分点,快于疫情三年4.5%的平均增速;从横向比,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我们也是名列前茅,依然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大的引擎,现在大体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还保持在30%左右。

这份成绩单中,也有不好量化或者难以量化,但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感知、可以感受到的成就。比如说,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交通出行更加便利、可选择的商品和服务更为丰富等等。

这份成绩单中,还有很多内在的、深层次的、静悄悄的成效,比如理念的转变、制度的不断完善、作风的改进、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等等。

总体来看,看去年的成绩单可以从多个维度、多个角度,中国有句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站在不同的角度,对这个成绩单也有不同的感受。总的来看,去年中国经济发展既有量的增长,也有质的提升,还有无形的积极向好的变化,应该说成绩单的含金量很高。对去年的工作和成绩,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讲得非常深刻,他讲这一年我们走得很坚实、很有力量、很见神彩、很显底气。

这份成绩单可以说是付出艰辛努力取得的,很不寻常。刚才你提问时讲到我们提到成绩时经常用“来之不易”这个表述。确实,《报告》中回顾去年工作用的是“成绩来之不易”。在征求意见过程中,不少单位、个人提出修改意见,“来之不易”的“不易”之前都加词,有的加“十分”,有的加“殊为”,有的加“极其”等等。前面讲到今年的《报告》讲究平实朴素,所以“十分”“极其”“殊为”没有写入报告,但是去年的情况确实是十分不容易的。在座的各位记者朋友都是亲历者,对这个都会深有感触。去年年初,疫情防控实现平稳转段,转段的过程就是很复杂的一个过程,各个方面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这本身就是巨大的成就。

从经济发展来说,《报告》里讲去年面临着多重困难挑战交织叠加的局面,可以说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是多年少有的,是“几碰头”,既有疫情因素,也有疫后经济恢复的复杂因素,在三年疫情中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同时经济运行也受到冲击,经济肌体也受到损伤,还有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也不断地显现,像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这些风险显现。还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内需不足和外需下滑碰头,周期性问题和结构性问题同时并存等等。老实讲这些挑战能应对好其中一项就很不容易,把这些挑战都能够有效应对好、有效处置好就更不容易。所以,面临极其复杂严峻的局面,我们能把经济稳住,完成全年经济发展任务就很不容易了。在许多方面,像《报告》中所讲,又出现了许多积极向好的变化,这就更为难得。所以理解、认识去年的成绩单一定要结合背景、环境,就像我们看画,一定要看背景。

中国在去年能取得这些来之不易的、可圈可点的成就,靠的是什么?《报告》中指出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同时这份成绩单再次彰显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也充分显现了中国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韧性、潜力和后劲。

2024-03-05 12:22:23

黄守宏:

从宏观政策和实际工作角度来看,去年有三个方面的特点值得总结。

一是突出固本培元。《报告》中用了这个词,这是中医上经常讲的一句话。经历三年疫情之后,中国经济总体处于“大病初愈”的恢复阶段,同时又面临多重困难和挑战,所以经济运行的压力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应对的思路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在短期内,为了把增速抬起来,实行“大水漫灌”和强刺激政策,这样做肯定短期内能取得较高的增速,但是会留下后遗症。另一个是采取稳中求进的方式,中医上对大病初愈的病人调理身体、调养、恢复元气,也是这样一种方式。经过权衡比较,我们用了固本培元的办法,统筹稳增长和增后劲,采取了一些措施,这些措施既有利于当前,也有利于今后的发展。

二是发挥组合效应。由于去年面临多重挑战,而且每个挑战背后的性质和特点不同,所以单一的政策很难“一剑封喉”。所以去年我们更加注重政策的组合性、协同性,围绕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等任务,统筹用好财政、货币、就业等各项政策,打出了一套有力有效的政策组合拳,形成了合力。

三是注重精准施策。针对不同的矛盾和问题,采取不同的举措,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比如去年针对不同经营主体的情况和诉求,我们分别推出了支持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发展的政策,这里既有共同的、一致的政策,也有对不同困难、不同诉求的一些针对性措施。

总的看,去年的成就是可圈可点的,积累的经验也是非常宝贵的,读懂读透读好过去一年的成绩单,就会对中国经济过去这些年为什么“行”、为什么“能”、为什么“好”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会对完成今年的发展目标更有信心、底气更足,因为这背后的逻辑、根本的动因都是一致的。所以我在这个问题上多花点时间给大家介绍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谢谢。

2024-03-05 12:23:00

美国国际市场新闻社记者: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将今年经济增长目标定为5%左右,请问为什么定在这个水平?中国政府将采取什么措施确保达到这一目标?

2024-03-05 12:28:15

黄守宏:

今年我们把经济增长目标定为5%左右,这是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包括国内国际形势,包括需要与可能,可以说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而制定的。具体来说,从当前需要看,我们要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防范化解风险,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速。今年的就业压力是比较大的,城镇新增就业要达到1200万人以上。根据就业跟经济增长的对应关系,或者根据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大体测算一下,要实现就业目包養網 花園标,经济大体上也需要保持5%左右的增速。当然还考虑到其他方面的需要。

从长远或者从中长期来看,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就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里虽然没有明确的数量要求,但是里面隐含着对经济增速的要求。根据各方面的测算,从现在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大体要保持在5%左右的经济增速。从可能来讲,是综合分析了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撑条件和有利因素综合权衡的。

这些年来,党和政府制定发展目标其实都是这么做的,既考虑到需要也考虑到可能。从需要来讲,可能高一点更好,但是如果没有支撑,达不到也不行。关于提出的增速目标能不能实现,我认为今年实现5%的增速是有条件有支撑的。

这一段时间不光是在中国国内,在国际上,包括一些主要国际机构对今年中国经济增速做了一些预测。现在主要的国际机构,包括IMF和其他一些组织,以及一些经济学家都做过预测,进行了相应讨论,同样见仁见智。我们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在这里我不从学术和理论上阐述这个问题,就从基本逻辑、基本常识的角度来谈谈看法。

一是支撑中国经济发展,包括去年实现5.2%的增速,这背后的基本动因是没有改变的,而且很多方面在显著增强。《报告》中讲到中国经济发展具有诸多优势,包括超大规模的市场需求优势、产业体系完备的供给优势、高素质劳动者众多的人才优势等。比如这些年新动能在快速发展,一年比一年增强,新能源汽车在短短十多年时间从无到有、发展壮大,去年产销量超过900多万辆,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

二是今年以来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在增多,去年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些不利因素在趋于弱化。去年年初1、2月份我们还在为疫情平稳转段努力,今年疫情的“疤痕”效应在减弱。比如,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方面,去年通过各方面协同努力,取得了积极成效,房地产投资销售总体上有所好转,当然有些情况还在变化,地方债务风险整体得到缓解,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步伐也在加快。在这些重大风险隐患的防范方面,我们的任务仍然艰巨,同时也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但不管怎么说,今年和去年比总体是向好的,而不是在恶化。还有一些因素同样如此。我这样讲决不是无视困难和挑战,实际上今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政府工作报告》中用了较长篇幅阐述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困难年年都有,日子年年难过年年过,过得还不错。中国这些年,拉长时间周期来看,从来都是在应对困难和挑战中发展的、前进的、壮大的。

三是去年以来采取的一些重大政策措施的政策效应今年也在持续显现。政策从实施到见效需要一个周期,所以一些去年下半年采取的政策效应主要会在今年显现。

此外,我们应对了前几年的困难,特别是去年多年少见的困难,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财政金融状况来看,中国政府负债率不到60%,金融总体稳健,宏观政策还有比较大空间。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很多重大政策,如果说将来中国经济遇到超预期的冲击,或者国际环境发生超预期变化,我们政策工具箱里还有储备工具。

《报告》中讲,总体来看,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去年经济增速能达到5.2%,今年实现5%左右的增速完全是有可能的。当然,很多事情都是要经过努力而实现的,今年实现5%的增速需要攻坚克难,需要各方面继续努力。《报告》中对此强调,只要我们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紧紧抓住有利时机、用好有利条件,把各方面干事创业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一定能战胜困难挑战,推动经济持续向好、行稳致远,实现今年的增长预期目标。

谢谢。

2024-03-05 12:29:00

人民日报记者:

我们注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提出了不少新的政策举措,大家都很期待。今年老百姓能收到哪些民生礼包?能不能综合说一说。另外,一些地方基层财政比较紧张,这些民生承诺能否最终全部兑现?谢谢。

2024-03-05 12:42:35

黄守宏:

谢谢你的提问。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今年《报告》中聚焦群众关切的问题,提出了不少民生方面的政策举措。包養網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报告》中有很多方面都有体现和要求。

比如总体要求中对增进民生福祉提出要求,相关内容在其他部分都有涉及。比如在教育方面,《报告》中提出要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生3000多万人,不少是留守儿童。这些年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条件虽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为了让这些孩子读好书、上好学,今年针对这个薄弱环节,《报告》提出了要求。

再比如在医疗卫生方面,《报告》中提出今年继续增加基本医疗财政补助,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达到每人每年670元。报告还针对群众反映突出的看病难、报销难等问题,强调落实和完善异地就医结算,强调以患者为中心改善医疗服务,推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再比如在社会保障方面,《报告》提出今年要在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同时,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20元。这件事我简单作个介绍,现在全国有1.7亿多老年人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今年将最低标准提高20元,增长了19.4%,是近年来上调幅度较大的一次。

关于民生保障方面的类似内容还有很多,限于时间这里不一一点了。

2024-03-05 12:43:28

黄守宏:

刚才谈到一些地方的财政比较紧张,《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包括预算报告、计划报告里提出的,政府安排部署的改善民生的措施有没有财力支撑?能不能兑现?针对这个问题,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作出了安排。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强调要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今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要保持必要的力度,预算安排了10万亿元多一点,同时要推动省级政府下沉财力,确保基层“三保”不出问题。具体的民生支出,预算报告中也作了安排,大家可以对照着看。

关于今年改善民生的部署安排,相信经过上下共同努力一定能够落实到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提出了很重要的一点,要以发展思维看待补民生短板问题。改善民生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就业、养老、医疗等民生问题的解决既能增进民生福祉,同时也能把巨大内需潜力激发出来。所以我们要解决民生问题,包括“一老一小”、便利孩子入托入园等,就需要增加投资,这又能带动其他方面的支出。之所以说这些民生保障和改善措施能够实现,在制定措施、提出目标任务的时候已经充分考虑到了其可行性,政府也已经研究制定了一些配套办法和措施。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政府主要履行好保基本、兜底线的职责,在此基础上尽最大努力提高保障水平。谢谢。

2024-03-05 12:43:51

北京青年报记者:

关于民生的问题。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这两年青年人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受到广泛关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城镇新增就业目标是1200万以上,今年就业压力还是比较大的,设定这个目标有什么考虑?这个目标今年能否顺利完成?谢谢。

2024-03-05 12:45:57

黄守宏:

谢谢你的提问,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既是“国之大者”,也是个人的大事,对一个家庭来讲,孩子就业、就好业,这是最为关心的。

这些年党中央、国务院对就业工作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更加突出了就业优先导向,制定了一系列措施。首先,从导向上来讲,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城镇的就业预期目标设定为1200万人以上,大家要注意“以上”,去年是用“1200万人左右”,今年是“以上”,这就体现了党和政府做好就业工作的力度、决心和鲜明的政策导向。

为了实现就业目标,特别是保障年轻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既包括了宏观政策,《报告》中要求今年加强财政、金融等政策对就业的支持力度,要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同时,专项促就业政策也加大力度,比如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稳岗扩岗专项贷款、就业社保补贴等。

二是加大重点行业企业和重点群体的支持。《报告》中要求加强对就业容量大的行业企业的支持,加大对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帮扶。同时对社会上关心的公平就业、权益保障等工作,《报告》也作了安排。

三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我们国家现在就业压力大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现在很多行业、很多领域、很多地方,现在既有有人没活干的问题,也有有活没人干的问题。现在很多行业和领域都存在人才短缺问题,比如制造业领域人才缺口有3000万人,再比如养老护理人员,潜在的人才需求1000多万,现在只有30多万,家里有老人的,特别是有失能老人的家庭都有深刻体会,现在找一个好的护理人员难,有技能的、有护理经验的很难找。还有医院里的医疗护理人员,我们国家有500多万护士,每年会增加30万人,但是每千人口护士数量只有3.7人,发达国家一般是8-15人,我们护士也缺。从这些短缺背后,反映出我们的就业潜力,所以关键是要采取措施,使我们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相匹配,包括劳动者的就业技能、专业和能力要适应需求。《报告》中提出要适应先进制造、现代服务、养老照护等领域的人才需求,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实施这些政策,既能缓解当前就业压力,同时也能够提高劳动者素质,满足经济发展所需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总体来看,今年稳就业确实有很大压力,同时也有很大的潜力,要把这些潜力充分释放出来。今年的就业情况一定会是好的。谢谢。

2024-03-05 12:46:17

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

中国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今年财政赤字率安排在3%,请问今年为什么把赤字率定在这个水平?如何解读今年这个赤字率?谢谢。

2024-03-05 13:04:18

黄守宏:

大家知道,财政赤字率是反映财政政策力度和财政风险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国际上有一个所谓3%赤字率警戒线的说法,当然也不是金科玉律,很多国家在一定时期远远超过3%,有的达到两位数。对中国而言,这些年从支持经济发展、防范财政风险、实现财政可持续这些角度考虑,我们的赤字率一直保持在合理适度的水平。这么多年来,我们只有在应对新冠疫情冲击时的2020年、2021年超过了3%,前些年都是在3%以下。去年年初安排预算的时候,赤字率是按照3%安排的,四季度增发了1万亿元国债,这个国债是计入赤字的,所以赤字率算下来就提高到3.8%左右。今年的赤字率按3%安排,实际和去年年初预算水平是一样的。虽然和去年增发1万亿国债之后比较降了一些,但是整体来讲这个水平是适度的。这样安排符合中国经济运行整体向好的客观实际、向外界释放积极的信号,也有利于控制政府负债率、增强财政可持续,为应对将来可能出现的风险挑战预留政策空间。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今年我们定了3%的赤字率。

我注意到最近一段时间有关方面专家学者、还有一些机构在讨论中国的赤字率应该定多少的问题。有的提出比3%高一点,也有的提出要低一点。财政赤字率要放在总的财政盘子里来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这是需要多种政策工具有机组合、发挥整体规模效应。这里既包括赤字,也包括地方政府专项债、国债、税费优惠等其他政策工具。所以在解读的时候,不要说赤字率比去年调整预算后降低了,就认为我们积极的财政政策力度是减弱的,应该把整个《报告》中讲的积极财政政策的内容统筹起来衡量和考虑。即使这个赤字率同样是3%,但由于GDP这个分母大了,赤字规模今年达到4.06万亿元,比去年年初预算增加1800亿元。除此之外,地方政府专项债也增加了1000亿元,达到3.9万亿元。再加上今年财政收入会保持恢复增长势头等,算下来财政支出的盘子还是不小的。今年安排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扩大到28.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1万亿元。所以,今年的财政政策总体来看是适度加力的,关键是要把这些钱花好、用好,用到最重要的地方,就是《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的要保障好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保障好基本民生财力需求。

谢谢。

2024-03-05 13:04:38

深圳卫视直新闻记者:

去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下降,我们了解到一些外资企业对于在中国发展的前景、信心有所减弱,请问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对于今年吸引外资方面有哪些政策举措?谢谢。

2024-03-05 13:07:06

黄守宏:

从数据上看,去年我们的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出现了下降。任何一件事都一样,短期的波动是正常的,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包括很多偶然性因素、阶段性因素。看待这个问题,重点是看趋势、看走势。

从去年来看,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如果扣除投资中转地增长较快这个因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去年下降18%。同时,各国招商引资力度都在加大,招商引资的竞争趋于激烈。去年按人民币计价,中国吸引外资的增速下降8%,但是从总体规模来讲,横向比、纵向比来看,是比较好的。纵向比,从历史上看,我们现在是第三高位,比2021、2022年略低一点。从横向看,我国吸引外资金额在发展中国家居首位,占全球比重保持在10%以上,大体是稳定的。

当然,我们吸引外资也面临一些扰动因素,确实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新情况、新问题。但是有一条,投资者是理性的,是要看中长期回报的。据有关方面统计,这些年在华投资兴业的外商,最近几年直接投资收益率9%左右,在国际上处在比较高的水平。所以中国在全球依然对外资具有强大吸引力。中国市场大、潜力大,很多技术只要拿到中国来,很快就能够推广,包括数字经济方面的一些新技术。中国智能手机用户、网民数量都有10多亿,任何一项新技术来到中国都能够很快推广。中国的投资潜力、投资机遇是巨大的,所以外商对中国的投资保持高度热情。近期看到一些外国商会调查报告显示,绝大多数在华投资的企业都表示不会减少投资,有很高比例的企业将继续把中国作为全球首选或者前三投资目的地。

关于吸引外资方面采取政策措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几个方面,一是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二是要继续放宽外资市场准入。这些年,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不断缩减,2013年首张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有190条,目前全国版缩短到31条、自贸区版27条。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也就是制造业的条目要清零,还要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的准入。同时,针对有违内外资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要进行常态化清理。三是提升外资服务保障水平。包括打造“投资中国”品牌,让外籍来华人员工作、学习、旅游更便利等。

谢谢。

2024-03-05 13:07:27

澎湃新闻记者:

我们了解到现在一些民营企业信心不足,对发展前景不乐观,不愿意投资扩产,这进一步影响到民间投资和就业。请问提振民营企业预期和信心方面,今年将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呢?

2024-03-05 13:16:06

黄守宏:

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党中央、国务院对民营企业、民营经济发展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最近这些年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党中央、国务院去年出台了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文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举措:

一是落实和完善各项支持政策。这些年,我们围绕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已经出台了不少支持政策,这些政策总体落实情况是好的,但有些没有到位,要继续把这些政策落实落细。还要围绕企业关切推出一些新举措,比如针对民营企业反映比较突出的拖欠账款问题,《报告》要求要健全防范化解拖欠账款长效机制。针对民营企业反映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报告》提出要提高民营企业贷款占比、扩大发债融资规模等等。

二是围绕企业关切优化营商环境。《报告》中强调要着力解决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民营企业反映较多的。同时,还将在深化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等方面采取措施,坚决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三是支持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很多民营企业敢拼敢闯敢干,在促进增长、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展现了优秀的企业家精神,这是一笔很宝贵的财富。《报告》中指出,要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专注创新发展,踏踏实实把企业办好。一方面,从政府来讲要营造好的环境,为民营企业搭建舞台;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家要积极开拓进取、克服困难挑战。回想改革开放40多年来,民营企业也都是在应对困难中发展的,现在确实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但是想一想,跟40多年前比、跟10年前比、跟5年前比,现在民营企业发展的条件、各方面的因素都还更好。市场体制、法治环境、信用体系等,现在跟过去比,不知好了多少。过去在党和政府支持下,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在今天的环境下,民营企业按照党中央的要求,积极开拓进取,过去创造了辉煌,今后一定会创造新的辉煌、新的成就。

这个问题就回答这些,谢谢。

2024-03-05 13:17:42

第一财经记者:

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有效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需要克服的困难和挑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做出了部署,下一步扩内需主要从哪些方面发力?谢谢。

2024-03-05 13:20:58

黄守宏:

国内需求一直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些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超过90%,去年疫情防控平稳转段以后,内需加快恢复,当然内需扩大方面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政府工作报告》对此做出了部署安排,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促进消费稳定增长。今年将从增加收入、优化供给、减少限制性措施等方面综合施策,激发消费潜能。关于消费的潜能,大家都有感受。去年以来,村超村晚、冰雪旅游、跨界联名都很火,城市里面的街道小店游、乡村慢游成为打卡新热点,国货潮牌受到消费者欢迎等,说明新型消费有很大潜力,今年要围绕扩大这些新型消费继续发力。二是提振大宗消费,包括汽车、家电等,这方面既有新增的,也有更新换代。三是推动服务消费扩容提质。这些年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服务的需求在迅速增长,服务消费也呈持续增长态势,今年要继续顺应态势采取一些新措施。

第二,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一方面,发挥好政府的投资带动效用。从力度上来讲,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专项债都比去年有所增加,从投向来看,这些投资主要投向科技创新、节能减排、民生保障等补短板、增后劲的领域。另一方面,稳定扩大民间投资。去年有关部门制定了民间投资促进政策,今年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一些新的举措。

第三,促进投资和消费有机结合。今年更加注重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比如,前不久中央财经委和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这件事既有促进消费的意义,也有促进投资的意义,把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是统筹投资和消费、挖掘内需潜力的一个方面。此外,积极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具有综合效益,从内需角度来讲,它是投资、消费相结合的内需大平台。去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6.2%,与发达国家80%以上相比较,还有一定差距。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还更低一点。从这个意义上看,我国新型城镇化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提升空间。城镇化率提高会带来很大的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有关方面测算,一个人进城以后带来的消费需求,综合算下来比农村居民高不少。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中,今年要把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放在突出位置来抓,《政府工作报告》对此作出了部署。

谢谢。

2024-03-05 13:21:18

红星新闻记者:

中央多次重申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为此,今年政府出台政策要注意哪些方面?谢谢。

2024-03-05 13:29:42

黄守宏:

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需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对这个问题,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都作出了部署。

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就是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要求上来,各地区各部门都有自己的职责,必须履行好这些职责,同时,履行职责过程中必须考虑党和国家事业大局。实现今年目标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这是今年的大局。所以各方面有责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大局,都要积极想办法,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谨慎出台收缩性抑制性举措。出台政策一定要把握好时、度、效。认识上统一了、提高了,我们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要建立健全有效的统筹机制,发挥好评估、把关、协调的作用。有两个层面的统筹,一个层面是国务院各个部门出台政策前,要做好综合性、全局性评估,充分考虑是否有利于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大局。在此基础上,国家发改委牵头的政策文件评估机制再进行评估。各部门出台的文件和政策都要机制作出评估后,确定对宏观经济稳定和市场预期稳定不会带来明显的抑制效应才能实施。鉴于许多非经济性政策对社会预期、经济运行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

第三,各地区各部门制定政策要认真听取和吸纳各方面意见,涉企政策要注重与市场沟通、回应企业关切。去年有关方面建立了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受到了企业欢迎,今包養網年这个机制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出台政策要精准做好宣传解读,避免市场产生误读误判,有力提振发展信心、改善社会预期。

谢谢。

2024-03-05 13:30:18

陈文俊:

吹风会已经接近100分钟了。现在最后一个提问。

2024-03-05 13:32:55

香港中评社记者:

好政策贵在落实,《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政策举措不少,怎么保证落实到位。今年在转职能、提效能等自身建设方面有哪些打算?谢谢。

2024-03-05 13:36:31

黄守宏:

好政策,贵在落实。再好的政策如果不落实就是镜中花、水中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四个抓落实的要求,国务院建立和完善了一套抓落实的机制,确保今年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这个机制需要上、中、下一起做,打通政策落实中的“最先一公里”“中梗阻”和“最后一公里”。

首先,压实各方责任。从国务院部门做起,《政府工作报告》经过全国人代会审议通过具有法定效力,国务院会把《政府工作报告》里的各种要求、政策分解到国务院各个部门,限期拿出更为细化、实化的具体措施和配套政策。这项工作国务院已经作出安排,起草《政府工作报告》过程中,有关部门已经在行动,写上《报告》的政策措施,同步研究怎么推动落实落地的问题。有些具体政策、具体措施,两会后将陆续出台。从各地区来讲,要善于把党中央精神、《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和本地实际结合起来,积极谋划用好我们在工作中常讲的“抓手”,政策落实也要有抓手。

第二,加强各方协同。各地区各部门要树立整体政府理念,不管是哪个地区、哪个部门,在落实和实施政策上对外、对群众、对企业来说,都是一个整体,哪个部门不落实、哪个地方不落实,都会说是政府不落实,所以抓落实上要树立整体理念。要推动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内部之间高效协同,这里有一些规则。重大政策的落实,要实行清单化、闭环化管理,从政策设计到执行落实、到结果反馈的全过程,哪个环节有问题就解决哪个环节的问题。

第三,加强政策落实的监督检查。去年以来,新一届国务院对督查工作机制进行了优化和完善,这里很多具体的安排。同时《报告》强调,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跟踪评估,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及时纠正政策落实中存在的各种不到位、不深入等问题。

第四,政策落实要发挥各方面的监督作用,包括新闻媒体、人民群众和企业的监督作用。哪些地方政策没有落实,群众和企业最清楚,大家一起来监督这些政策的落实,就会形成强大合力,确保政策能够落实到位,能够确保最终效果符合党中央决策意图,顺应人民群众期待,确保完成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

关于你提到的转职能提效能的问题,《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全面提高行政效能”,包括要加快数字政府建设,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牵引,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包養網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完善督查检查考核等。限于时间,不再多讲了。

总之,党中央、国务院对抓落实的问题高度重视,已经采取措施,并将继续采取措施,确保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政府作出的承诺,切实做到兑现,不负全国人民期待和厚望。

我就讲这些,谢谢。

2024-03-05 14:20:36

陈文俊:

感谢黄主任,感谢各位媒体朋友的倾听、参与。今天的吹风会就到这里,再见!

2024-03-05 14:22:28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